2015年“股灾”期间,中国证监会旗下的证券金融公司(简称证金)出手救市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证金究竟在股灾中投入了多少资金?这个问题一直是市场热议的话题。
证金的救市规模
证金在股灾期间的救市规模主要分为两部分:
- 融券回购:证金通过融券回购方式,向券商借入股票并卖出,然后再买回股票归还券商。这一操作可以增加市场上的股票供给,压低股价。
- 现券买入:证金直接在二级市场上买入股票,以稳定股价。
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数据,证金在2015年8月24日至9月18日期间,通过融券回购和现券买入的方式,累计投入资金约1.2万亿元人民币。
救市的具体操作
证金的救市操作主要采取以下方式:
- 选择权重股:证金重点选择权重股进行救市,以zuida程度地影响市场情绪。
- 分批次买入:证金并未一次性投入所有资金,而是分批次买入,以避免对市场造成过度冲击。
- 不公开操作:证金的救市操作基本不公开,以防止市场炒作和投机。
救市的效果
证金的救市行动对股市产生了以下效果:
- 稳定股价:证金的买入行为增加了市场上的股票供给,压低了股价,有效遏制了股市下跌势头。
- 提振市场信心:证金的救市行动表明政府对股市的支持,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,稳定了市场情绪。
- 防止系统性风险:股灾如果持续恶化,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。证金的救市行动有效防止了这种情况的发生。
证金救市的争议
尽管证金的救市行动取得了积极效果,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:
- 道德风险:有人认为,政府救市会助长投机者和散户的冒险行为,导致市场道德风险。
- 资金来源:证金的救市资金来源于国有资产,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是否合理。
- 市场扭曲:证金的救市行为可能扭曲市场机制,影响市场正常的涨跌规律。
总体而言,证金在2015年股灾期间的救市行动是一次成功的干预。它有效稳定了股市,提振了市场信心,防止了系统性金融风险。但同时,证金救市也引发了一些争议,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。